2025年“金融消費者教育宣傳周”活動正在進行中,河南金融監管局發布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幫助廣大金融消費者精準識別非法金融中介風險、筑牢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防線,營造安全、有序、放心的金融消費環境。
案例一:非法貸款中介
【案例簡介】
2025年7月,公安機關成功破獲一起利用中介偽裝身份騙取銀行貸款的貸款詐騙案件。經查,犯罪嫌疑人趙某夫妻兩人原本系普通農民,想通過做生意改變生活條件,但苦于手頭沒有存款,遂產生向銀行貸款的想法。但因趙某夫妻自身條件并不具備銀行信貸的貸款資格,且沒有還款能力,經多方努力仍無法取得貸款。后趙某夫妻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所謂“貸款中介”邱某等3人。邱某等3人為趙某夫妻偽造了任職收入證明、工資流水、公積金繳納證明、房產證等虛假資料,并讓趙某夫妻在與銀行面談時聲稱自己是某糧食和儲備局工作人員。在“貸款中介”的操作下,趙某夫妻成功申請到了25萬元的銀行貸款。貸款資金發放后,“貸款中介”以收取中介費為名瓜分了15萬元,然后便銷聲匿跡。趙某夫妻只拿到了10萬元,但需要承擔25萬元的還貸責任。銀行開展貸后例行風控檢查時,發現趙某夫婦的貸款申請資料涉嫌偽造,且該筆貸款已出現逾期未還情況,遂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警方已經對趙某、邱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中介機構利用AI換臉、PS公章、虛假流水生成軟件等不法手段,通過幫客戶偽造工資流水、社保記錄、房產證明等方式騙取銀行貸款,對消費者而言,一是財產權益嚴重受損。消費者僅獲得部分貸款資金,卻需承擔全額還本付息責任,陷入債務困境。二是信用記錄遭受重創。一旦貸款逾期將直接導致個人征信系統產生不良記錄,影響日后購房、購車、就業等重大生活安排。三是面臨法律追責風險。消費者即使在中介教唆下參與申請,仍可能被認定為參與騙貸,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案例二:騙保“津貼黨”
【案例簡介】
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間,以申某為首的非法中介打著“免費體檢”“健康關愛”等幌子,通過社區推廣、網絡宣傳等方式,大量搜集中老年人身份信息、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在某保險公司投保高額住院津貼保險。隨后,該中介以“組織體檢”為名,安排被保險人在某醫院住院,伙同醫生偽造住院記錄、病歷、診斷證明等材料,并向保險公司申請住院津貼理賠,套取高額非法利潤。2024年9月,某保險公司在理賠審核中發現多起住院津貼理賠案件存在住院時間高度重復、病歷模板化嚴重等異常情況,隨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偵查,逐步摸清該中介的犯罪鏈條。經查,該中介共操縱超過200余名被保險人虛假住院,騙取住院津貼保險金共計人民幣172萬余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申某等人手中,部分被保險人因獲取少量“體檢補貼”或“感謝費”而配合操作,多數人并不知情自己“被投保”并用于騙保。2025年1月,公安機關開展收網行動,抓獲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查獲大量偽造的病歷、保險單、身份信息等證據。
【案例分析】
本案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是多維度的,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更帶來深遠的間接傷害。一是保障缺失。消費者可能因配合“體檢”而獲得少量“好處費”,但這與其未來可能面臨的保費上漲、保障缺失等巨大經濟損失完全不成比例。實屬“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二是人身安全隱患。為讓騙局更逼真,不法分子有時會安排消費者進行不必要的實際住院或醫療檢查。這些醫療操作可能存在風險,且完全違背了消費者的真實意愿,侵害了其人身安全權。三是隱私泄露。這些虛假的、負面的醫療記錄可能會被錄入醫療系統或留存于保險公司的理賠檔案中,對消費者未來的就醫、投保、甚至就業造成不可預知的長期負面影響。
案例三:代理退保中介
【案例簡介】
2024年以來,王某、劉某等人為非法牟利,組織中介團伙冒充保險公司員工,以“電話回訪”為由聯系保單客戶,謊稱可協助辦理“超額退保”,承諾退還70%以上保費,遠高于保單現金價值,誘騙消費者委托其代理維權。該團伙利用偽造的《承諾書》《服務協議書》等材料,虛構法律服務關系掩蓋非法目的,進而依據統一模板編造內容雷同的舉報信,以“銷售違規”為由,教唆消費者向監管部門重復舉報投訴,借此對保險公司施壓,脅迫其辦理超出合同約定的退保。事成后,該團伙從退保金中抽取高額分成,致使消費者資金受損、保障落空。公安機關已對王某、劉某等人采取刑事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維權知識不足的弱點,以“高額退保”為誘餌,誘騙消費者委托所謂“代理退保”,實則通過偽造材料、惡意投訴等方式要挾保險公司,牟取非法利益。該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保險市場秩序,更直接侵害消費者多項合法權益:一是財產權益受損。消費者支付高額“服務費”或傭金,實際到手資金可能低于正常退保現金價值。二是保障權益喪失。消費者在誘導下辦理退保,失去保險保障,再次投保可能面臨保費上漲、拒保等風險;三是信息安全權益受侵。消費者身份、保單信息等敏感資料被非法搜集、使用,存在進一步泄露和濫用風險。
針對非法金融中介活動,河南金融監管局會同有關政府部門,深化協同聯動,加強聯合打擊,強化風險提示,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在此,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非法金融中介,守護自身財產安全與合法權益。
一、警惕虛假宣傳
消費者要對宣稱“超低利率”“全額退保”“100%修復征信”“無需還款”的廣告信息提高警惕,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勿被“高額回報”“快速解決”等噱頭迷惑,理性判斷金融服務的合理性。
二、選擇正規渠道
辦理存貸款、理財、保險等金融業務,務必通過有金融牌照的正規機構及官方渠道。切勿輕信“內部渠道”“高息保本”“快速提額”等口頭承諾。
三、依法理性維權
遇有金融消費爭議時,應通過正規渠道依法維權。可通過金融機構客服熱線、網站公眾號、服務柜面,或12378銀行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投訴協商和解,也可申請行業調解,提起仲裁訴訟等。
四、保護個人信息
不隨意向陌生機構或個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重要信息,不授權陌生第三方代辦金融業務,不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陌生二維碼。如遇詐騙,應立即報警并聯系相關金融機構及時止損。
文章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2025年“金融消費者教育宣傳周”活動正在進行中,河南金融監管局發布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幫助廣大金融消費者精準識別非法金融中介風險、筑牢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防線,營造安全、有序、放心的金融消費環境。
案例一:非法貸款中介
【案例簡介】
2025年7月,公安機關成功破獲一起利用中介偽裝身份騙取銀行貸款的貸款詐騙案件。經查,犯罪嫌疑人趙某夫妻兩人原本系普通農民,想通過做生意改變生活條件,但苦于手頭沒有存款,遂產生向銀行貸款的想法。但因趙某夫妻自身條件并不具備銀行信貸的貸款資格,且沒有還款能力,經多方努力仍無法取得貸款。后趙某夫妻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所謂“貸款中介”邱某等3人。邱某等3人為趙某夫妻偽造了任職收入證明、工資流水、公積金繳納證明、房產證等虛假資料,并讓趙某夫妻在與銀行面談時聲稱自己是某糧食和儲備局工作人員。在“貸款中介”的操作下,趙某夫妻成功申請到了25萬元的銀行貸款。貸款資金發放后,“貸款中介”以收取中介費為名瓜分了15萬元,然后便銷聲匿跡。趙某夫妻只拿到了10萬元,但需要承擔25萬元的還貸責任。銀行開展貸后例行風控檢查時,發現趙某夫婦的貸款申請資料涉嫌偽造,且該筆貸款已出現逾期未還情況,遂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警方已經對趙某、邱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中介機構利用AI換臉、PS公章、虛假流水生成軟件等不法手段,通過幫客戶偽造工資流水、社保記錄、房產證明等方式騙取銀行貸款,對消費者而言,一是財產權益嚴重受損。消費者僅獲得部分貸款資金,卻需承擔全額還本付息責任,陷入債務困境。二是信用記錄遭受重創。一旦貸款逾期將直接導致個人征信系統產生不良記錄,影響日后購房、購車、就業等重大生活安排。三是面臨法律追責風險。消費者即使在中介教唆下參與申請,仍可能被認定為參與騙貸,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案例二:騙保“津貼黨”
【案例簡介】
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間,以申某為首的非法中介打著“免費體檢”“健康關愛”等幌子,通過社區推廣、網絡宣傳等方式,大量搜集中老年人身份信息、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在某保險公司投保高額住院津貼保險。隨后,該中介以“組織體檢”為名,安排被保險人在某醫院住院,伙同醫生偽造住院記錄、病歷、診斷證明等材料,并向保險公司申請住院津貼理賠,套取高額非法利潤。2024年9月,某保險公司在理賠審核中發現多起住院津貼理賠案件存在住院時間高度重復、病歷模板化嚴重等異常情況,隨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偵查,逐步摸清該中介的犯罪鏈條。經查,該中介共操縱超過200余名被保險人虛假住院,騙取住院津貼保險金共計人民幣172萬余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申某等人手中,部分被保險人因獲取少量“體檢補貼”或“感謝費”而配合操作,多數人并不知情自己“被投保”并用于騙保。2025年1月,公安機關開展收網行動,抓獲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查獲大量偽造的病歷、保險單、身份信息等證據。
【案例分析】
本案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是多維度的,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更帶來深遠的間接傷害。一是保障缺失。消費者可能因配合“體檢”而獲得少量“好處費”,但這與其未來可能面臨的保費上漲、保障缺失等巨大經濟損失完全不成比例。實屬“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二是人身安全隱患。為讓騙局更逼真,不法分子有時會安排消費者進行不必要的實際住院或醫療檢查。這些醫療操作可能存在風險,且完全違背了消費者的真實意愿,侵害了其人身安全權。三是隱私泄露。這些虛假的、負面的醫療記錄可能會被錄入醫療系統或留存于保險公司的理賠檔案中,對消費者未來的就醫、投保、甚至就業造成不可預知的長期負面影響。
案例三:代理退保中介
【案例簡介】
2024年以來,王某、劉某等人為非法牟利,組織中介團伙冒充保險公司員工,以“電話回訪”為由聯系保單客戶,謊稱可協助辦理“超額退保”,承諾退還70%以上保費,遠高于保單現金價值,誘騙消費者委托其代理維權。該團伙利用偽造的《承諾書》《服務協議書》等材料,虛構法律服務關系掩蓋非法目的,進而依據統一模板編造內容雷同的舉報信,以“銷售違規”為由,教唆消費者向監管部門重復舉報投訴,借此對保險公司施壓,脅迫其辦理超出合同約定的退保。事成后,該團伙從退保金中抽取高額分成,致使消費者資金受損、保障落空。公安機關已對王某、劉某等人采取刑事措施。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維權知識不足的弱點,以“高額退保”為誘餌,誘騙消費者委托所謂“代理退保”,實則通過偽造材料、惡意投訴等方式要挾保險公司,牟取非法利益。該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保險市場秩序,更直接侵害消費者多項合法權益:一是財產權益受損。消費者支付高額“服務費”或傭金,實際到手資金可能低于正常退保現金價值。二是保障權益喪失。消費者在誘導下辦理退保,失去保險保障,再次投保可能面臨保費上漲、拒保等風險;三是信息安全權益受侵。消費者身份、保單信息等敏感資料被非法搜集、使用,存在進一步泄露和濫用風險。
針對非法金融中介活動,河南金融監管局會同有關政府部門,深化協同聯動,加強聯合打擊,強化風險提示,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在此,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非法金融中介,守護自身財產安全與合法權益。
一、警惕虛假宣傳
消費者要對宣稱“超低利率”“全額退保”“100%修復征信”“無需還款”的廣告信息提高警惕,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勿被“高額回報”“快速解決”等噱頭迷惑,理性判斷金融服務的合理性。
二、選擇正規渠道
辦理存貸款、理財、保險等金融業務,務必通過有金融牌照的正規機構及官方渠道。切勿輕信“內部渠道”“高息保本”“快速提額”等口頭承諾。
三、依法理性維權
遇有金融消費爭議時,應通過正規渠道依法維權。可通過金融機構客服熱線、網站公眾號、服務柜面,或12378銀行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投訴協商和解,也可申請行業調解,提起仲裁訴訟等。
四、保護個人信息
不隨意向陌生機構或個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重要信息,不授權陌生第三方代辦金融業務,不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陌生二維碼。如遇詐騙,應立即報警并聯系相關金融機構及時止損。
文章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